今年1~4月,我国汽车整车出口137万辆,同比增长89.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4.8万辆,同比增长1.7倍。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一季度日本汽车出口95.4万辆),并有望在今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同时,出口均价也从2018年的1.29万美元提升至1.89万美元。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俗称“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
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高增长
产品力提升加快“走出去”步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表示,中国汽车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支撑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基础。今年上海车展上,中国汽车产品让全世界惊叹于中国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产品被中国车企同步推广至海外市场,获得了海外消费者的青睐。
同时,国际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有旺盛的需求,这给中国品牌海外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欧美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这给中国汽车产品的海外发展提供了机遇。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海外市场,在做好出口贸易的同时,推进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不仅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建设KD工厂,还通过并购、投资等多种模式,丰富海外市场发展形式,持续提升中国汽车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高增长背后有隐忧
但不可忽视的是,高增长背后也存在隐忧。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所言,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目前是汽车原产地出口第一大国,中国汽车的海外发展还不到庆贺的时候。以德国为例,大众、宝马等德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建设了很多合资工厂,直接在海外生产。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德国汽车出口量不多,但汽车产品的全球化发展程度非常高。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在中国汽车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中占很大比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上海特斯拉出口达到12.77万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近40%。一旦特斯拉在欧洲等其他国家的工厂产能提升,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出口量可能会骤减。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汽车出口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但国际化进程中也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控的风险,需要中国车企对海外发展有清醒的认识。许海东表示,某些发达国家以价值观来划分阵营,强迫相关国家站队,强制实施供应链脱钩战略,主动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种逆全球化的做法,将会影响中国汽车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并带来较大的政治风险,使企业的海外发展面临此前相关通讯企业的境遇。
打造品牌竞争力更关键
许海东表示,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化才刚刚开始,品牌打造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如中国品牌之间的恶性竞争、重大质量和服务事件的影响等;中国汽车品牌的海外直接投资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总结梳理并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建设国际通行的企业文化;未来还要面临如何输出自身的管理模式和价值观,能否被当地社会认同和接受,如何管理海外人才和员工,如何调动海外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问题。“这些风险和问题将始终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发展,甚至会制约中国汽车品牌成为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因此需要中国汽车企业从战略上采取措施,充分预估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应对这些风险,呵护中国汽车品牌成长。”许海东最后说。